八戒体育荀子的人才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4-04-28 09:43:43    浏览:

[返回]

  八戒体育荀子的人才理念及其现代价值荀子人才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源于其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荀子》第十七章天论中,荀子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天人关系的问题,其中指出,“治乱非天”“治乱非时”“治乱非地”,“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与“天”无关的,决定社会治乱,国家命运的是“人”而不是“天”。荀子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致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人类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治理国家,不可寄希望于上天的恩赐,“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君子要“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这样才能“日进”。因此,基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荀子尤为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在人才的任用方面,荀子指出要严格按照“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的理念来实行。即根据品德的高低选拔人才,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不要任人为亲,要德才并举,任人为贤。荀子具体论述了不同官职对能力的要求,即量才用人的标准:“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也就是说八戒体育,不同德才的人要委以不同的重任,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由此可见,荀子不求遍能遍知之人才,而需专攻之人才,即能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扬长避短。

  在问及如何治理国家时,荀子把人才的任用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认为对于品德高尚且有才能的人,要不按级别破格录用;对于无德无能的人,要立刻罢免。用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局限于出身背景,任人为贤,这体现了用人的公平公正性;同时,对于那些无功无德人的罢免要当机立断,这又体现了录用人才的唯一性和高效性。

  荀子在《成相》这篇著作中写道“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即人世间的灾祸,往往就是愚昧无知而陷害忠良;而对于君主来说,没有贤臣辅佐,就像瞎子无人领路,不知走向何方。那么,应该怎样选拔人才呢?荀子提出以下几点:

  荀子认为取士的首要条件是“无越逾不见士”,只有“越逾好士”才能得到贤能之士。“越逾好士”是指超越等级界限去礼贤下士。荀子是较早提出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他提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的理念。即说明,只要具备人才的界定标准,无论出身贵贱高低,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荀子对奉行王道的君主说:“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也就是说要想使国家强盛,就必须从大处着眼来治理国家,就必须不顾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顾地位的高低,选拔、重用人才。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荀子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先秦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正是中国奴隶制度走向彻底崩溃、封建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荀子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进步立场上,主张变革,主张前进。在推进变革过程中,人才的重要作用便日益突显出来。尽管荀子的人才思想在《荀子》一书中没有专门列出,但在其论述社会问题时已谈及人才问题,因此他的人才思想是渗透在他社会与哲学思想中的。本文旨在就荀子的人才理念作一概括性分析。

  《荀子子道》中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荀子对人才的界定主要在“仁”和“知”这两个方面,一个人既有才智又有仁德,哪里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呢。“仁”即是品德,荀子认为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品行是判断一个人才最基本的标准。而知即是才智,是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一个人才既要有良好的个人修为,也要有优秀的个人能力,二者缺一不可。而好的个人修为荀子认为应该“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

  摘要基于其唯物主义认识论,荀子充分认识到人才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人才的界定、选拔、任用与考核等问题做了详细的地阐述。他所提出的“尚贤使能”,“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越逾好士”等人才理念不仅对当时产生过深远影响,更为现代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提供了宝贵借鉴。

  荀子认为取士的另一条原则是选拔那些贤能良善的人,即德才兼备之人;同时要认清罪人和奸邪。执政者要“重义轻利”“泛利兼爱”,要“尚贤推德”,而绝对不能任用小人来“争宠嫉贤”“妒功毁贤”,只有这样,才能“顺以达”,才能“国家既治,四海平”。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荀子所说的人才呢?在《荀子》一书中尽管还没有形成“人才”概念,但其在“君子”“圣人”的界定与论述中却已经流露出“人才”概念的意义。

  首先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本性是恶的,因为人的是无止境的;伪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说“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即圣人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达到的。因此,在荀子看来,要成为人才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勤奋好学。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为“君子”和“圣人”。从《荀子劝学》中的“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里可以看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圣人。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真心积累,长期努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成为有修养的人,才能成为人才。荀子说“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也”。在他看来,圣人是最高层次的人才,能够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国家需要这样的才才能够兴旺发达。

搜索